摘要:绿色嬗变典范城——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四满目翠绿的株洲城区株洲沿江风光带,一架动力滑翔机在上空飞翔。 唐俊/摄秀美的炎陵县乡村景色株洲神农谷,绿水悠悠攸县农村环境整治效果明显俯瞰清水塘整治后的万丰湖一角 李健/摄湘江株洲段风光带...
绿色嬗变典范城——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四
满目翠绿的株洲城区
株洲沿江风光带,一架动力滑翔机在上空飞翔。 唐俊/摄
秀美的炎陵县乡村景色
株洲神农谷,绿水悠悠
攸县农村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俯瞰清水塘
整治后的万丰湖一角 李健/摄
湘江株洲段风光带,水、岸、城,浑然一体
“至11月22日,株洲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已达300天,提前39天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蓝天300天’年度目标任务。”近日,一条发自株洲的消息迅速在媒体平台传播。
与此同时,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讯息也被迅即挖掘出来:今年1至10月,株洲市区空气优良率91.5%,PM_2.5、PM_10浓度改善率双双排名全省第二;2013年至今,株洲空气质量全国排名上升100余位,成为全国空气质量变化最大、变好最快的地区……
望着满眼的“株洲蓝”,株洲人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品味着闪亮的环保数据,外界人的脸上书写着惊讶与佩服。今年4月,中国环境报社、中华环保基金会授予株洲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称号。这是株洲继获得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荣誉后的又一张城市“金名片”。
从“污染名城”到“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这一华丽嬗变,是株洲老工业城市转型、新旧动能转换“赶考”的漂亮“答卷”,更是株洲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变观念 ——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湘水碧透,罗霄苍翠。冬日的株洲,依然灵动而美丽。
尽管冬风送来寒意,但株洲湘江风光带依旧景色宜人,一丛丛植物迟迟不肯褪去绿色的衣装,一朵朵秋菊仍然顽强地绽放着金黄。游步道上,游人悠闲自在,跑步、散心、闲聊,尽享闲暇时光。
“现在这湘江水多清、空气多好,待在家里不出门是浪费,现在有事没事就出来溜达,生活滋润得很。”风光带的凉亭里,正同一帮老伙计吹拉弹唱的“老株洲”李春波说。
回想起过去的株洲,李春波说,像他这样的老株洲人几乎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天上灰蒙蒙,地下满地尘”曾经是株洲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
彼时,处于市区的清水塘工业区,还是享誉全国的工业聚集区,全盛时期曾汇集了261家重化工企业,其中不乏株冶、中盐株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工业区年产值300多亿元,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
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清水塘地区长期不变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污染最严重的年月,其“三废”排放量曾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在以清水塘地区这样的重化工企业的共同“作用”下,株洲城区酸雨频率也达到惊人的79%。2003年、2004年,株洲市为此连续两年戴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因工业而兴,又因工业而困。如何摘掉“污染城市”的黑帽子,促进传统工业城市实现华丽转型,考验着株洲市决策者们。
痛定思痛,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方式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该市始终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坚决做好“加减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发展方式变绿、发展质量变优:
“减”——
以铁的手腕,在全市域大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冶炼、化工、煤炭、钢铁、建材等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先后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70家、畜禽养殖场1553家。在此过程中,奋力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成为关键一役。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在较短的时间内,株洲市便将包括株冶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其直接效果是,2019年减少原直排湘江的化学需氧量1800吨、氨氮190吨。
与此同时,该市还坚守“三条红线”,严把环评审批关,严禁“两高一资”项目上马。2018年以来,全市否决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项目90个,涉及投资70亿元。
“增”——
以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为机遇,株洲秉持坚持优势优先发展理念,开启了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新征程,构建起了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轨道交通等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陶瓷等两大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持续涌现,新动能加速培育,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2019年,在近300家企业关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仍然达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和0.3个百分点。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11.5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6%。
黑烟散去,污水断流。脱下“黑外套”,穿上“生态装”。灰天、黑地、污水渐行渐远,蓝天、绿地、清水悄然归来。
历经污染之苦,更能体会“绿水青山”的宝贵。实现绿色发展,更能享受“金山银山”的美好。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指数不断“走低”。今天的株洲,已经摆脱满面污垢的旧有形象,正以更加清新昂扬的姿态迎面走来:短短数年间,已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等城市荣誉悉数收入囊中。
从传统工业城市,到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株洲市的华丽蝶变,已成为中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样板。
攻顽疾 ——城乡环境处处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体株洲人的共同期盼。
“上世纪70、80年代,是污染最严重期。那时候,酱油色的重金属废水混合着白色的石灰水,一年四季从排污口滚滚流出,味道刺鼻。”直至今天,株洲市石峰区清霞社区党支书冯玉霞仍然谈“污”色变:“这里的霞湾港,一会变牛奶河,一会变黑水河。那时候,生活在这里真是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霞湾港位于清水塘地区,周边布满重化工企业。数十年间,这些企业的生产废水都是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以致形成近5公里的重金属污染带,大量镉、铅、汞、砷元素逐水而行,不仅让周边市民苦不堪言,也让湘江下游地区受害不浅。
头顶一片天,脚下一方土,手中一捧水,这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资源,也是人民最期盼改善的生活条件。
作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株洲市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决心奋起千钧之力、使出铁的手腕,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为株洲城换上一身绿色的衣装。
在此背景下,“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绿色战役,在株洲全面打响:
聚焦蓝天300天,打好“蓝天保卫战”——
通过对空气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今年的300多天,空气综合指数连续六年实现“连年降”,株洲有望实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达标城市。
蓝天白云成为了株洲人“朋友圈”里的常态。
聚焦全域Ⅱ类水,打好“碧水攻坚战”——
通过对河流水体一条、一条地清,全面落实“河长制”,圆满完成了第一、第二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并实施了第三个行动计划。湘江株洲段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今年1—9月渌江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一幅“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在湘江株洲段呈现。
聚焦土净地肥美,打好“净土持久战”——
通过对污染场地一寸、一寸地治,全力加快土壤修复、严控新增污染,修复治理土壤27.64万平方米,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种植结构调整53.54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
一张地绿、土肥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抬头蓝天白云,低头绿意盎然。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伤筋动骨,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株洲已然“脱胎换骨”。
如今,霞湾港入江口的堤岸已经整修一新,清水哗哗,绿草葱茏。指着焕然一新的水流,冯玉霞笑呵呵地说:“变美了的霞湾港,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美的礼物。”
焕新颜 ——幸福指数节节高
株洲人迎“蓝”而上,齐唱“绿色协奏曲”,动人心魄。
“昔日万丰水,臭气满湖扬。今观万丰湖,美景如画廊。”株洲市民李朝光在万丰湖游玩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万丰湖原本是株洲河西一条臭水河,经过治理、改造,今年初成功入选全省30条“美丽河湖”。
通过无人机俯瞰万丰湖,仍可隐约看到它本来的模样。它源起株洲市天元区太高水库,在大地上写下一个巨大的“7”后,汇入滚滚湘江。“有8公里长,以前是臭水河,两米多宽,每年到了稻谷成熟季节,江水倒灌,淹没稻田,苦不堪言。”万丰湖社区居民罗燕飞回忆。
万丰湖治理,是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的关键步骤。株洲市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唱出了“三部曲”:对原8公里长的河流进行全面清淤疏浚;对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畜禽养殖、作坊企业排污进行整治,将污水连通污水管网,做到所有畜禽退养;修建万丰湖,依托河湖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周边地区规划,将水利建设、生态修复、河道治理、防洪工程与园林工程有机结合,打造万丰湖生态景观工程。
改造之后,万丰湖大变样。这个占地2000亩的生态景观工程水体面积超过1000亩,拥有湖心小岛、滨水码头、滨江步行道、青草广场、阳光沙滩、运动广场等景观,形成了具有滨水特色的自然景观。治理后的万丰港,不仅仅成为市民观光休闲之地,还承担着生态环境压力的缓解器作用。万丰湖治理经验已成为株洲市推行河长制的亮点工作及典型经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健全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更是为人民谋福祉的有力保障。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集“株洲骄傲与株洲之痛”荣辱于一身,到走上以“中国动力谷”为主体的绿色发展之路,株洲全市上下迎“蓝”而上,促成了一场生产与生活之矛盾的真正和解。
近年来,株洲积极实施节能技改,推行绿色制造。目前,全市环保企业已达143家,预计今年环保产业总产值可达330亿元。这些企业主要由环境保护产品企业、环境友好产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生态环境服务企业构成,所生产的主要产品为污水处理产品、电动汽车、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并从事污水处理运营。
与此同时,该市还大力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实现绿色转型,近年累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22个,推动24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主审核,获批国家绿色制造专项11个,省级绿色企业(工厂)26家。
作为株洲市环境保护的主战场,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进展喜人。按照“六年大见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通过实施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老工业区厂外生态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进“一桥一塘二十二条路”建设,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也陆续开工。清水塘老工业区正在加速蜕变成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
以大力推进老工业区绿色转型为契机,株洲市还在更大范围内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美化。
通过推进国土绿化行动,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人工造林90.33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13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11%。
通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该市扎实推进以农村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村容村貌、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四治一改”工作,全市100%的行政村建立卫生长效保洁,建成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00余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提前达到普及率85%的目标,82.3%的村建立起垃圾收费制度。
岸芷汀兰不是梦,水色天光共蔚蓝。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一件件工作的落实,株洲市上下绿色环保理念广泛树立,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土净地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株洲真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绘就山水画卷,做优生态文章。中国动力谷里,回荡激昂的“绿色交响曲”!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柏润 崔林 黄宇晖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360744457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